全国>> |
家政员 |
雇主 |
我们 |
![]() |
![]() |
|||||||
新闻>闲闻趣事 | <<返回 | ||||||
1950年,一地主家搜出百元欠条,署名是朱德,朱老总:接他来北京
|
|||||||
提到“地主”一词,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经典形象要么是欺男霸女的黄世仁,要么是半夜鸡叫的周扒皮。的确,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产物,其阶级性质决定了他们必然是要靠压迫和剥削农民来维持生存,这是阶级局限性使然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阶层中所有的人都是品行低劣、大奸大恶之徒,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有不少地主阶层的觉醒者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。付德辉便是他们的代表,说起来他和朱德朱老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 正如前文所说,付德辉是地主家庭出身,他家的情况就算称不上家财万贯,至少也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家。这不仅让他自幼锦衣玉食生活无忧,更为重要的是让他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。可贵的是,他丝毫没有沾染骄奢淫逸之风,自幼勤奋苦读、钻研学问,同时不忘关心国家形势,了解民生疾苦,正直善良的他关心农民、乐善好施,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志向。 图片 他深知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局面,考取北京大学后,便选择了化学专业,希望利用自己所学振兴祖国。大学期间,他没有一刻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,转眼迎来毕业,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,他选择前往德国深造,而就是在此期间结识了朱德。 朱德的家境与付德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他是苦出身,幸得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,才学有所成。在那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,朱德也在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良方。他深知启发民智的重要性,便首先尝试着与好友开办了一家学堂,可是此举毕竟影响力有限,他便又弃笔从戎,于1909年进入了讲武堂。 图片 军中几年历练下来,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勇有谋、善于指挥的军事人才,可此时的祖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,朱老总觉得替军阀四处征战并不能让中国的现状有任何改观,便也决定走出国门去见见世面,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。就这样,他变卖家财凑齐路费,同样是来到了德国。 德国的留学生经常不定期地举行聚会,两个有志青年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成为了好友。性格豪爽大方的付德辉在当时海外游子的圈子里小有名气,无论谁有了困难,他总是仗义相帮,也并不求什么回报,但很多同学还是会立字为证,留下欠条,而这些欠条中,就有一份是属于朱德的。 图片 1925年,国内“五卅惨案”的消息传到了德国,朱老总听闻后悲痛万分。这个时候的他早已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,并在周总理的引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他便开始组织游行集会,声援国内的工人运动,然而频繁的活动引起了德国政府的注意,朱老总被捕并被下令驱逐出境。 在党组织的斡旋下,朱老总被安排前往苏联继续学习,然而囊中羞涩的他实在是没有前往莫斯科的路费,便想到了付德辉,说明前因后果后,付德辉即刻便拿出了一百元大洋帮助朱老总,而朱老总也立下了借条,约定改日归还,可在那个年代,一转身,便不能再确定有无下次见面的机会。 1950年,当实施减租退押的国家工作人员来到一户地主家庭时,便翻找到了很多欠条借据,人们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剥削农民的证据,没想到仔细阅读后,却在上面发现了朱老总的名字,原来这就是付德辉的家。 经过层层汇报,朱老总得知了此事,他立刻回信,要求将付德辉接来北京。 图片 原来,回国后的付德辉曾经创办企业,一心想要实业救国。怎奈时局动荡,均以失败告终。于是他便心灰意冷,靠着家中资产维持生计。朱老总听闻此情况后,便将他安排到相关领域工作,他也终于实现了为国效力的心愿。所谓送人玫瑰,手留余香,当初种下的善因,终是结出了善果。 | |||||||
|
|||||||
热点信息 | |||||||
![]() |
![]() |
||||||
<<保姆资讯 <<月嫂资讯 <<钟点资讯 <<育婴资讯 <<护理资讯 <<厨师资讯 <<家教资讯 <<代驾资讯 <<伙计动态 <<闲闻趣事 |